您好,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!老站,搜索引擎当天收录,欢迎发信息
免费发信息
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> 巴中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巴中:绿水青山“高颜值”成就百姓致富新价值

2019/6/30 5:58:10发布111次查看
平昌县江口镇光辉村贫困户收获枇杷。(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)
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。(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)
2018年9月,平昌县白衣镇卫生院医生到白衣镇敬老院开展免费健康体检。(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)
“去年我种植的水稻、玉米喜获丰收,卖了8000多元,加上土地流转费和在芦笋园区的务工收入,一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。”近日,巴中市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村民王庆先细说着去年的收获。
村里有产业,村民有事业。日子有盼头,农村有甜头。
处在秦巴山区腹地的巴中贫困面大、贫困程度深,其中有四个县(区)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。近年来,巴中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,2018年,巴州区、恩阳区实现脱贫摘帽,年度计划约7.46万贫困人口、168个贫困村如期脱贫退出,南江县摘帽迎检工作有序推进,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.1%。按照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总体安排,2019年将努力完成通江县、平昌县脱贫摘帽及101个贫困村退出、6.09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。□罗福荣沈昌文
稳定脱贫不返贫 脱贫攻坚有后劲
农村产业兴,老乡腰包鼓,而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因地制宜。近年来,恩阳区根据区情把芦笋产业作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,去年11月,在首届芦笋大健康亚洲论坛上,该区荣获“中国芦笋之乡”称号。从建区之初的自主零星种植,到如今拥有5万亩芦笋、产值7.5亿元,再到今天的“中国芦笋之乡”,恩阳,正以“笋”为媒,推动乡村振兴。
“要把品牌打响,凸显恩阳特色农产品绿色、生态、有机优势。”恩阳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作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、全省产粮产油大县、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建设食用菌强县、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和畜牧业重点县,通江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,坚持走特色农业路子,确立了茶叶、银耳(食用菌)、核桃、中药材、青峪猪、空山马铃薯等特色农业产业,着力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,不少村民依靠特色产业脱贫致富。
从去年开始,通江县推出银耳保险,让种植户增收更有底气。“品质好的通江银耳,一公斤可以卖到1000元以上。”去年10月底,通江县陈河乡老鹰嘴村银耳种植户任健收获了100余斤银耳,挣了五六万元。
因地制宜、科学布局、创新推动,村有“小产业”,市有“大谋划”。如今,巴中贫困群众有了短期可见效、长期可持续的脱贫增收产业。巴中还依托丰富的特色资源,做起康养文旅产业的大文章,绿色资源成为巴中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、推进后发赶超的强力引擎。
“以前没有通公路,游客进了光雾山也找不到我们村。现在好了,村里通了公路,我们搬进了新房,游客来旅游也方便了。”南江县光雾山镇普陀村村民雷武兰说,每到周末,村里200多间客房经常满员。
近年来,平昌县强力聚焦乡村旅游业,着力打通乡村旅游通道,建成公路“森林走廊”4900公里,高品位打造乡村旅游公路350公里,带动创建7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,真正做到道路延伸到哪里、景观大道就亮丽到哪里、乡村旅游就繁荣到哪里。
与此同时,巴中还大力推进茶叶、核桃、巴药、生态养殖“四大农业特色产业”,形成“一村一品”“一户一业”特色骨干产业。数据显示,2018年,巴中特色农业取得突破,新建茶叶基地8万亩、核桃基地8.1万亩、道地药材基地11.28万亩、畜禽标准化养殖场50个,出栏青峪猪5万头、南江黄羊5万只、巴山土鸡200万只。“四大特色农业产业”主导地位凸显,推动了增收产业能巩固、可持续。
用好用活政策 安居兴业有保障
“终于住上了好房子。”去年年底,南江县汇滩乡贵民村的贫困户唐兴元顺利搬进新房,圆了多年的新房梦。
不仅要搬得出、稳得住,还得能致富,南江县因地制宜,积极推进“四个搬迁+”。
“搬迁+盘活”,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,增加贫困户收入;“搬迁+园区”,围绕特色产业建立产业园区,采取规模流转、入股分红、就地务工等多种方式增加搬迁户收入;“搬迁+旅游”,将安置区和旅游线路充分结合,让沿线村民吃上旅游饭;“搬迁+劳务”,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实行就业技能培训全覆盖,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。
为支持巴中脱贫攻坚,原国土资源部为巴中量身打造“可在省内跨县、市开展增减挂钩”等6条支持政策。巴中抢抓政策机遇,解决了“如何盘活土地资源”这一难题。
2016年初,成都高新区以每公顷442.5万元的价格使用巴中市4500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,总金额达13.28亿元。巴中成为四川省第一个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流转改革的市(州),也是全国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存量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区。
针对居住在高寒山区、地质灾害隐患区、洪水淹没区的“三区”贫困群众,巴中创新提出“三不、三搬、三为主”(不超标、不豪华、不闲置,搬得准、搬得顺、搬得富,政府主导、群众主体、市场主力)工作要求,精准搬迁、科学搬迁,并做到稳定安居兴业。
从2015年起,巴州区统筹解决贫困户、非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,因户制宜实行集中安置或分散安置。通过整合土地增减挂钩、土地整理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项目,严守“人均面积不超25平方米、户均自筹不超1万元”底线,合理设计户型并预留空间,确保了搬迁不举债。
“自己只拿出了8000元,2017年我家就搬进10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。”巴州区清江镇昆山村贫困户黄敏说。
截至去年底,巴中累计投入资金29.8亿元,完成覆盖54个乡镇538个村的连片建设,完成5.16万户易地扶贫搬迁“十三五”迁建任务,改造农村危房2.78万户、土坯房5.66万户。理顺和完善国土资源项目实施机制,流转增减挂钩、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.6万余亩,获得资金14.76亿元,有力助推脱贫攻坚。
扶贫重扶志 内生动力充分激发
“第一次因为家里卫生搞得好得了奖,真是开心。”日前,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“道德银行”为村民进行积分兑现,不少获奖村民感叹道。
自2017年长滩村建立“道德银行”以来,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美观。“现在村民不仅把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,有的村民还主动维护广场的清洁。”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显金说。
开设“乡村道德银行”是南江县的一项创举。2017年以来,南江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风建设的重中之重,在全县开展“乡村道德银行”建设工作,围绕群众孝老爱亲、诚实守信、勤劳致富等方面,通过“议”“评”“晒”“奖”四个步骤,考核村民道德行为,量化道德积分,让群众形成道德建设的自我推动力。
目前,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面推开“乡村道德银行”,村民参与率由2017年的40%上升到现在的80%,村风民风、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改善。
在巴州区,村史馆建设则成为培育乡风文明的一大亮点。从2017年起,巴州区在全区24个重点村建村史馆,在59个中心村和63个贫困村实施文化元素融入,同时深入挖掘当地优良的家风、家训、家谱等,教化群众、淳朴民风、凝聚人心。
“村史馆不仅记录了当地生产力发展、生活习惯的演变,更是群众文化活动情感共融的载体。”巴州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村史馆的建成,发挥了文化育人作用。
“农民夜校”则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主阵地。近年来,巴中各地以农民夜校为载体,坚持精准施教,深化感恩奋进、艰苦创业、脱贫争先三大主题教育。同时,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合理确定教学内容,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参学积极性。
自2016年12月启动以来,全市2335个村已全覆盖开办农民夜校,共开展各类培训11.2万场次,培训群众147.4万人次。
巴中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要以办实办好农民夜校为载体,引导群众学政策、学技术、学法律、学文化,推进移风易俗,树立新风正气,养成好习惯、形成好风气,让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充分涌流。”

巴中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VIP推荐

免费发布信息,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-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-2
企业名录